重阳放风筝有什么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7:35:54
为什么重阳会放风筝?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时代。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500年的分裂战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大统一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风筝普及于民间的社会基础。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杨誉《纸鸢赋》载:“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把能尔,风之力嫣。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不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做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当时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能放。唐朝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中,就记述过宫廷夜晚放风筝的故事。

  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详细记载过,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效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的情景:“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描写了清明节开封效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里,还详细描写了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创作和放风筝。放风筝的人同杂技演员、杂剧演员被称为“赶趁人”。南宋末,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

  放风筝既然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就自然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形成一种节令性的活动。从我国地理气候来说,北方地区,一般自十月起,玩赏和制作售风筝者,逐渐活跃。由于新春天始到清明节前的三个月内,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这是因为北方这个季节风向最稳,适宜放风筝。过了清明季候风一来,黄沙满天,放风筝就不适宜了,所以,所以清明节放风筝成了习俗。清明一过,农活渐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