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4:57:38

民俗学一词,是从英文 Felklere翻译过来的,为英人顿姆斯于 1964 年创立。原意为人民的知识或人民的智慧。它所说的人民是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没有受过统治阶级的文明教育的人们和在阶级社会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它所说的知识、智慧或文化称之为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比较确切。它的特点是:1. 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2. 是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如汉族的春节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3. 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4. 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5. 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
民俗学在国际上并非无足轻重之学,特别是当今世界,由文化、信仰等原因造成的动乱和冲突,有增无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使国际关系面临新的挑战。是“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民俗学同样要有自己的回答。中国民俗学,由于中国多民族社会的现实及民俗资源的丰富,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学术地位。
在社会的转型期,那种影响着数以亿计民众的社会传统意识、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将成为权力或政令控制之外的一种潜在力量。对这种“国情”、“民情”的认识程度任何,将影响着转型期中国的变革质量和发展速度。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大众行为模式、文化心理、社会基础及其当下状态等方面问题的学科,民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并将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一定社区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又称民族学方法论、本土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观社会学学派之一。创始人为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民俗学方法论的英文词头ethno”在希腊文中意为国家、人民、部落、种族。加芬克尔的理论借鉴了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的角色理论和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大量吸收了A.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英国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观点。他的基本假定是:社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社会仅仅在它的成员觉察到它存在时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