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什麽时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0 21:39:15
持续了多长时间?有多严重?谢谢。

应该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88年到90年这段时间。 下面是我找到的资料: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的教训,薛暮桥分析:1988年的价格“闯关”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对国有企业实行的承包制,是两个值得吸取的教训,甚至是“改革的误区”。第一,被称之为价格“闯关”的激进的价格改革方案是在1988年6月间仓促推出的。当时对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长痛不如短痛”和“一步到位”。但是,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相当紧张: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当时的年通货膨胀率为18.5%),双轨价格的磨擦也很严重。8月间“闯关”的消息刚刚被媒体所披露,就发生了全国性的银行挤兑风潮和商店抢购风潮。这一风潮把主观设想的加快价格改革方案冲得无影无踪。第二,国有企业的承包制。经济学文献中出现过以下三种不同的评价:很高,甚至把它当作改革的战略方向;一般,仅仅把它当作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阶段;误区。看成是“误区”的理由为:第一,在机制的设置上,强化的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纵向一对一的讨价还价关系或谈判关系,而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多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竞争关系。第二,在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上,从短期看,国家似乎可以得到稳定的财政收入,但从长期来看国家总是吃亏的。在承包过程中,普遍出现了企业负盈不负亏的状况。而这种状况恰恰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承包制延误了国企改革的时机。(转引自赵人伟上文。)苏星总结了1984年下半年至1986年的货币投放过多和紧缩政策的经验教训。指出,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采取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但这次紧缩仅仅实行了9个月就夭折了。直接原因是紧缩力度大了一些,有些措施出台过急,而且有“一刀切”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本应通过调整紧缩力度,改“一刀切”为实行总量紧缩政策下的择优扶持,但各方面“放松银根”的呼声很高,有些人主张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起飞”。这种主张为国家领导人所接受。为了保速度,放弃了紧缩政策,开始重新大幅度放松信贷。在投资过热、通货膨胀加剧的情况下,不是去坚决制止货币扩张,而是采取行政限价手段,强压物价。许多种类繁多的日用消费品无法限价,因价高利大而盲目发展。促使产业、产品结构恶化,还使许多企业亏损年年增加

1990年左右,利率都10%还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