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对实现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一目标有什么重要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5:32:25
正常点行吗??????????????????????????????????????????????????????????????????????????????????????

政治题???
  问你的政治老师啊!!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白振奎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就为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分子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族精神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世界上多少民族衰败沉落,又有多少民族崛起复兴,靠的是什么?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包括素质、思想、道德、文化在内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历史资源。与其它物态化存在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类资源相比,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具有可再生性。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它对人伦日用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指示作用;在关乎国家、民族安危的历史关头,它会以特定的形式,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克服灾难、创造辉煌。因此,我们今天探讨“弘扬民族精神”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尤其是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道义。仅以我们所承担的“大学语文”课而言,它是以形象和审美的方式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以现代眼光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自觉地承担起阐释民族精神的任务。

  我们讲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行路难》,会引出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追求,结合“三不朽”说,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我们讲陆游、辛弃疾的华采词章,就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心忧天下、志在报国”的使命感上;我们讲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前赤壁赋》,会教给学生如何对待人生中的失意与不平,怎样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和解放,而这正是处于激烈生存竞争中的现代人特别应该注意吸取的精神营养。如何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每个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我们在讲授《论语》时,就结合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义利观,并结合现代社会种种“人性泛滥”的现象,与同学共同探讨民族精神中“重义轻利”思想倾向的积极意义。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时代使命,对我们文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