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解咒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7:30:36
这是韦伯提出来的,可是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帮忙回答一下吧
这个,你确定是”世界观解咒”吗?
有没有更详细点的呢?
万分感谢

韦伯认为,科学理性的蔓延使普世性的价值系统分崩离析,统一的世界变成“文明的碎片”。在经验和逻辑的催逼拷问之下,已不再存在任何普遍必然的价值本体。然而,科学在解构已有的价值本体之后,却无法、同时也拒绝对人生的意义作出任何说明。这表明,在后形而上学时代,科学虽然可以使人“头脑清明”(马克思·韦伯语),却无法为人生提供意义。科学对意义和价值的无能为力似乎正好为意义本体论留下了一块自由活动与创造的空间。

“由于‘世界观解咒’,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共识难以形成。我说话的同时,话也在说我。”(这算不算是对世界观解咒比较平民化的解构?)

(呀,我认为要研究大师的理论,完全要从现实的实例出发。脱离了实际,那么再伟大的言论也会有逻辑上的漏洞。)

在17世纪以前,西方知性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以及基督教综合起来的认识论,即一种可称之为“目的论式的宇宙观”。根据这一知性体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造物主所创造的,因而也被赋予一定的功能和目的,而这种功能与目的亦成就了这种事物的意义。这种世界观与人文主义精神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只是中国至今仍深陷于这一知性体系中而难以自拔)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其中一个突出的共同要点即在于:在他们所认识到的世界中,事实与价值均是浑然一体的。17世纪西方的科学革命早已打破了人类对宇宙秩序的一种“混沌”的认识。在它看来,世界虽然呈现出一种秩序,但其知识因果式的机械的秩序,并不充满着意义和目的;意义和目的不是那种可以被发现的事实,而是被人为创设的东西。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指出,从“是”命题中无法推出“应该”命题,从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即使在正视了价值与事实间的银汉相隔之势后,人类也从未放弃寻找沟通媒介的尝试。)因而,尼采惊呼“上帝死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这种二元论的哲学观当然是错误的,但不容否认的是,在洞析了事实与价值的紧张关系这一点上,这种世界观亦含有相当重要的真理颗粒。韦伯把这种世界秩序的发现称之为“世界的解咒”。迄今为止西方的整个知性体系的主流,仍然立基于这一“世界的除魅”之上。

社会学家韦伯,他的理论是社会唯名论。
在社会学大师中,讨论社会理性的学者不少。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