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没有选择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7:12:56
我不是问他们有什么不同......
signaljc您给的答案我感觉很好,但是我想苏轼确实是想过归隐的.他有过一首隐括词
哨遍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
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
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 归去来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复几时? 不自觉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谁计? 神仙知在何处?
富贵非吾志。 但知临水登山啸咏,
自引壶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还止。

全词都透露着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
所以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苏轼即使经受了那样的打击还有失意,却仍然不能舍弃,不能归隐.到底是什么让苏轼不能割舍?

主观上苏轼是个有抱负的人,就算被贬,就算他郁闷。他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的,惩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立意有所作为。他的这种思想表现在《前赤壁赋》中可见一斑。
客观上,要考虑到历史时代背景的,陶渊明的时代,南面是战乱不断的东晋,皇族内战,民间起义,而东晋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里,北面是五胡十六国的祸患,所以很多人是对现实失望的,所以才有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选择隐居。
外加东晋时,文人以风流标榜,本身,两者时代下的文化思潮带动下的价值取向就不同。而宋朝虽然也面对北面政敌的威胁,但到宋代大族已经消失,人们更愿意说自己是怎么努力,而不是炫耀自己出生名门,价值观改变了。

答得不全,这两点是原因之一吧,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苏轼遭受了沉重的政治打击,忍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但是残酷的迫害、艰难的时运、恶毒的谗言和窘困的境况并没有摧毁他伟大的人格和奋发向上的远大抱负。

他从来就没有想过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人各有志嘛,苏轼有自己的选择。
就像李密,为什么不像召忽一样,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忠心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为什么要效仿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