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有哪些优秀品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4:37:53
急急急急~~

纵观老舍抗战之初的转折,最显在地体现老舍抗战功利主义的是老舍创作体载的变化,即以通俗文艺作为首选文体。在抗战客观要求的催迫下,通俗文艺应运而兴,老舍恰是应时当令的弄潮儿。1937年末到1939年下半年是老舍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高产期。而其中又以1938年全年的产量最多。据有案可查的资料,1938年老舍创作的通俗文艺作品计鼓词6篇,京剧4出,歌词5首,快板1段,相声1则,短篇通俗小说1篇,儿童故事1则,其他各类唱词5篇。这里统计的是一般入谱集的资料.实际数目当远过于此。①而同年,老舍的新小说创作仅短篇5篇,未完成长篇1部(《蜕》),可资对比的是,1933年到1936年的4年
间,老舍平均每年创作长篇小说1部.发表短篇小说12篇。这简单的数字之比这反映出在战争到来之际老舍对通俗文艺的全身心投入,这投入又反映出老舍为了贯彻国家主义从新文学立场向通俗文学立场的急速转向,并暗示了老舍的实践牺牲精神所支付的巨大代价。
老舍之所以以“苦痛”这样近乎极端的表述来概括他从事通俗文艺创作的心情②.除了因为种种技巧上的因难的遭遇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低首降心埋头致力于通俗文艺的制作在极大程度上意味着对新文学的放弃。由于老舍的市民出身,通俗文艺对于老舍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自幼戏曲曲艺的熏陶使老舍在投身的通俗文艺服务于抗战的创作潮流时比一般作家更为自觉和果决,但也使老舍在投身其中的时候更为清醒地意识到通俗文艺这一艺术形式某些天然的缺陷,尤其是它与新文学事业的质的冲突,因而产生出更
大的痛苦。
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冲突由来已久。蒋祖怡曾赋予通俗文学以“人民文学”的概念,总结其性质为<->“是口语的创作”,(二)“是集体创作的”,(三)“是勇于接受新的东西的”,(四)“是新鲜的、活泼的、粗俗的、但却是浑朴的”。认为,“因为是无名氏集体创作的,所以个人主义的文学史中没有他们的位置”,“因为是粗俗的,所以形式主义的文学家批评家鄙视了它。”③通俗文艺的集体制成性(即使有作者也须经过表演者变通,并历经数代表演者改造)、俗鄙性、程式性特征使它在根本上与作家个体性创作无法对话;那历代传承,因担负了教化功能而荷载了过多传统伦理观念、迷信思想的积重难返的精神的落后性更是直接与新文学的启蒙意义相抵触。尽管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多把矛头指向用“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