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与白眉大侠是否矛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6 13:20:13
少年包青天与白眉大侠这两个电视剧都是讲的宋代的包拯,可是里的内容却很矛盾。首先:虽然少年包青天里讲的是少年包拯,而白眉大侠里讲的是老时的包拯。但他的手下在两个电视里都不同,以电视的包拯与手下的情感不可能在他生命的两个时段就把手下都给换了;还有就是少年包青天最后归结时,包拯是归隐了,应该说在包拯老来时即白眉大侠里也应该是归隐,可白眉大侠里包拯却做了官。这是不是很矛盾,或者说是两个电视或是其中一个是虚构的,但我同时却也认为这两个电视还是有历史根据的,应该不会是虚构的吧!

电视剧不能当作历史来看,《少年包青天》中90%都是虚构的,这点搂主不必过于执着,《白眉大侠》是历史侠案演绎来的,更是与历史不着变,楼主看文艺作品切不可与历史等同,要说是与历史有联系的话那就是:包拯确实少年聪慧,善于断案,主要的就是刀杀陈世美,陈州放粮等,只从29岁考上进士后就一直为官,先后在河北、泸州、端州任地方官,后入京任天章革特制,后任枢密副史,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做过丞相。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水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