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的历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23:22:51

出处及作者不详

  裤子是人们下体所穿的主要服饰。原写作"绔"、"袴"。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下体己穿著裤,不过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只裤管,其形制和后世的套裤相似,无腰无裆,穿时套在胫上,即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这种裤子又被称为"胫衣"。如《说文·系部》所称:"绔,胫衣也。"清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因其只有两只裤管,所以裤的计数与鞋袜相同,都用"两"字来计,居延汉简中就有这样的情况。 穿著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于膝盖以上部分则无遮护。

  《拾遗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曾先后出任秦、魏丞相的张仪和齐相苏秦"同志好学",外出时见到什么故典,就马上将它记下,有时身边没有竹木之简,无所题记,就干脆,,以墨书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里,再将它抄写下来。股即大腿,因为手掌及大腿无衣,墨书之后可以洗去,所以被用来代简题记,假若在两股也着有袴,那就不是书在股上而是书在袴上了。

  《韩非子·外储说》中还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齐国有个盗贼,为了避免人们的注意,专门披着块狗皮出外行盗、他的儿子不知实情,向他的小伙伴夸耀道:"吾父之袭独有尾。"没想到那小伙伴的父亲是一个因犯了罪两被剁去小腿的人,儿子无知,反吹嘘道:"吾父独冬不失袴。"有个没留下姓名的人在《韩非子》的这段话下加了一个注:"刖足者不衣袴,虽终其冬夏,无所损失也。"可见,被砍断了小腿的刑余之人,即使是在严冬,也不需要穿袴--因为无从依附。当时穿着这种裤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饰加以遮掩,那简直是不堪设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条围裙状的服饰,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并用,就可以将身体全部遮覆。当然到了炎热的夏天, 人们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裤,因为那时用以遮羞的服饰是裳而不是裤。由于裤都被穿在里面,所以常用质地较次的布制成,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织品为之者,但在社会上被公认为奢靡之服。我们今天称衣著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