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名人是如何学习的,具体行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13:22:42

皇帝在我们的心目中,最普遍的印象是“他啥也不用干,发号施令就可以”、“他富有天下,后宫三千,要啥有啥”。

  然而,当皇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但要面对大臣们的权力游戏,还得为天下社稷考虑。除去那些荒诞不堪的皇帝外,大部分皇帝还是积极的、努力的。甚至,一些雄才大略的皇帝,直接因为操劳过度,崩驾在工作岗位上,令后人扼腕叹息。

  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毛泽东在看完《二十四史》之后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

  光武帝刘秀

  刘秀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善于发现人才、敢于提拔人才。中兴二十八将,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刘秀对待臣下的方法是“开心见诚”,不念旧恶、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有着如此多优点的刘秀,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

  史书记载,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能如此勤于政事的皇帝,在汉代之前实在是少之又少。而身在皇帝尊位,亲历这些大事,所需要的是何止是普通意义上的“加班加点”!

  《后汉书》作者范晔评论刘秀时说:“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刘秀保留功臣、提拔文吏,这与西汉刘邦时期的杀功臣做法大大不同,赢得了后世赞赏,毛泽东的那段评论更是精准到位。先辈汉武帝刘彻影响汉家两千年,但未能办到“止戈为武”,而百年之后的光武帝刘秀却办到了。这,便是刘秀名垂千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刘秀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实行文帝时的“三十税一”,同时还大量裁减官员,“十留其一”,合并了400多个县(比之如今的官民比例要健康许多)。令西汉后期的纷乱世局得到了非常好的整顿,经济也得到了复苏。可以说,历史上著名“光武中兴”的每道光辉里,都渗着刘秀的心血。

  然而正是由于太过操劳国事,文武全才的刘秀死在洛阳南宫“办公室”中批阅文书的龙案上。死前,他留下遗诏: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从简,照汉文帝那样,不要浪费,刺史、两千石以上的高官都不要离城相送。那一年,他63岁(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