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问题!关于演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3:46:30
书上说内因性演替是因为群落自身的改变而进行变化地演替的,可是我认为若是环境没有发生变化的话在及其自然的条件下,是完全没有可能性发生内因性演替的~
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澳洲因为早期和欧亚大陆分离,导致澳洲的动物的发展比起欧亚大陆的动物要缓慢地很多~~!
所以我认为外因才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内因大家能不能说下我的看法?
一楼回答的意思就还是内因性占了主导地位?群落的演替是一种自己渐变的过程吗?可是我还是觉得环境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那您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下若是没有环境的干扰的情况下,群落的这种思想又是如何作用于它的演替吗?

群落在演变的过程中适应了外界的环境。
群落有其必然演变的趋势,往往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或是一部分在走认为不必然的倒路,也就是自身的演变,他们并不需要外界的环境影响,只是自身的变化发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思想,当然那时没有思想之说。
你可以看到,群落往往是由于自身的思想而变化自己本身,在变化本身的过程当中改变环境。
当让,在不可逆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群落也就只能顺应其变化,改变自身。

内因是直接原因,外因是间接原因。
外因不一定能产生内因,要有内因才能演替。

环境没有变化也会发生演替的,比如一片裸地(从来没有生物进入的所谓处女地,例如地质活动造成的新露出的地面)上,首先发生了一些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造成地面上的岩石裂开了一点点小缝或者颗粒逐渐变小(注意,这时候还没有土壤),这样,就可能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比如风的传播)传来了一些苔藓地衣的孢子在这里,长成了一片苔藓地衣。当然同时也会有别的更高等的植物的种子落在这里,但是这里还没有土壤,因此那些种子还不能生根发芽。苔藓和地衣在岩石上存在,也就在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风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真正意义上的土壤形成了。这时候,有些更高等植物的种子也可以生根发芽了。这些最先进入一片裸地“定居”下来的物种称为“先锋物种”。例如在森林中,一片地方被火烧过,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当然火烧过也不能完全算作是裸地,因为可能有些种子没有被烧毁,而且火烧过的地方的土壤也算是相对肥沃的。)回到环境变化和演替的关系问题,植物在一片地方生存,不但受到环境的制约,也会改变环境,这个作用是相互的,比如杨树在火烧过的地方生长一端时间后,土壤和水的条件变得不但适宜杨树,也适宜别的树种生存,但是别的树种在这种新的环境条件下在与杨树的竞争中占优势,那么杨树就会渐渐减少,让位给新的树种。这也是演替的一部分。

我想造成混乱的是“环境变化”这个概念。在经典的演替理论中,其主要和关键的环境因子是“气候”,有一个概念是“气候顶级”。是指在某一个不变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的演替最终最发展到一个最适应这种气候的状态,例如秦岭以北就是落叶阔叶林,等等。这有点类似于进化,当然这样类比可能不太恰当。

但是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