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寺庙时何时修建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3:31:33
1,建寺庙有何社会意义

早在东汉时,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相传汉明帝时,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着腹地台怀镇,其山形地貌与古印度释迦佛修行地灵鹫山十分相似,便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佛寺。得到许可后,建起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帝王的崇尚,五台山的地位被越抬越高。从北魏、北齐、隋唐至明清,寺庙日益兴盛。清代以来,喇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又新建了黄庙,这就使五台山成为我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圣地。现有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台内著名禅宗遗迹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目侯寺;台外著名的禅宗遗迹有南禅寺和佛光寺。这些建于不同时期的寺庙,或古朴苍劲,或雄伟壮观,或重楼深阁,或构造奇巧,使风光绮丽的五台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成为众多游人、香客的向往之地。
  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千余年来业已形成自身绵延不绝的文化气脉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生态。

  尽管至今还未有人给五台山文化进行过十分明确的学术定位,但我们可以大致说,五台山文化是一种在环五台山地区逐渐形成、延续千余年并波及到世界“佛教文化圈”的、以佛教文化
  为主干的、以文殊道场和“青黄并存”为标识的、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物化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区域文化。这种区域文化既彰显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站在学术角度,系统整理和研究五台山文化,深入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创造性地将其进行现代转换,使之不断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对于区域文化的重构,对于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现代意义之一:五台山佛教文化是考察中国佛教历史的活性标本,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

  佛教文化是五台山最鲜明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标识。五台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影响巨大,在千余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佛教名山相区别的鲜明的文化特色。择其要者,一是五台山被汉藏佛教徒共同确认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大乘佛教里,文殊菩萨是助佛弘法的首席菩萨,主司智慧。所以,五台山又被当作“智慧山”。仅从敦煌石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