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贾氏风俗 抬阁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0:35:06
快啊!

“抬贾巧”,按义乌地方的乡音,应该读成“抬阁翘”。因为“贾”的乡音读“阁”、“巧”的乡音读“翘”。“抬贾巧”的原意是:义乌姓贾人的祖先,多能工巧匠,向来受人“抬举”。所以姓贾人的子孙后代应该继承先辈敬业、爱业的传统,应该自己抬爱自己。

  海云寺,位于佛堂镇北五里路的前流山上。它是一个义乌洋川贾氏宗族的家庙。每年正月十八都要在这里举行一次由义乌洋川贾氏各自然村轮流大年的大庙会。这一天,除了义乌洋川贾氏村民要到自己村子祠堂里祭祖后,再到海云寺拜佛,轮到大年的“值甲”村子,还要抬着一个一座雕得十分精致的傅大士佛龛,在近十台或数十台“抬贾巧”与龙虎旗、蜈蚣旗、清道旗、数十把火药铳、成双成对的大铜锣有节奏的齐鸣下,抬着百斤重的大蜡烛,在敲锣打鼓、唢呐、管弦齐奏乐队的簇拥下,到海云寺主持这一场一年一度的大庙会。届时,义乌南方数十里周围的乡村,几乎人人前往海云寺看热闹,真是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

  抬贾巧,主道具是一张一公尺左右见方,80厘米左右高,周围饰有小围栏的特制小舞台。台中装有可供童男、童女或坐或站的铁架子。台上的童男、童女小演员一般最大年龄不超过七八岁,穿戴着合身的古装戏剧中的铠甲、官帽等等戏装行头。男的头顶威风凛凛的长长的雉鸡毛,手握或长枪、或大刀、或宝剑一类长短兵器。女的,有的也像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女武将打扮,有的也像文书生或小姐、丫环打扮。一般一张小舞台,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或一人或二人,最多不得超过三人,以免增加抬运这个小舞台人员肩上重量。抬这个小舞台的人,一般都是小舞台上小演员的父母、兄弟、亲朋好友,以便随时帮助小演员要喝水、大小便等情形,上下有个相互照顾。这种“抬贾巧”形式的民间文艺表演,可谓不仅在金华八婺独树一帜,即使全国电视节目上也不多见。

  说起它的历史沿革,这还得从原建在双林寺内的贾大宗祠说起:洋川贾氏第九世谅,字邦信,唐贞观乙未中进士,官御史,丙午(646)年回乡探亲、祭祖时,建贾大宗祠于双林寺大殿右角,在好友骆宾王协助下,首纂成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自此,定每年正月十八祖公昙颖生日,洋川贾氏合族到双林寺内的贾大宗祠,祭祖拜佛。习惯成俗,称之为“洋川贾氏正月十八大会(庙会)”。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原因使海云寺正月十八大会中止。1991年,由燕里、江南街、梅林、上贾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