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的演变过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1:02:16
1甲骨文 2金文 3楷书 4行书 5草书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的频率很高。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那时的大斧是两面双刃的,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于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两横,斧柄则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横。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王”就成为古代隶书和今天楷书时的样子。“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 “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的原因。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管的”王”的不二学说。

在有关王字起源的诸说中,吴其昌先生曾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其字亦斧之象形。林澐在《说王》一文中,进一步申述了此说,指出斧钺在古代本是一种兵器,也是主要用于治军的刑具,曾长期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王的前身是军事首长。

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藏甲骨拓片中一王字作“□”,说明这一装安鐏的斧钺象形,告诉我们王字是由刃部朝下、□鐏横置、正在执行砍伐功能的斧钺象形来表示的,即“只有执行砍伐功能时的钺,才能表示‘王’”,这亦即《韩非子》所谓“王者,能攻人者也。”

《尔雅•释诂》曰:“王,君也”。《六书•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王字的本义为“光也”,乃“旺”之本字。甲骨文写作大(佚三八六),大(粹一O二一),似火形,此取清代古文字学家之说,解作“火盛曰王,德盛亦曰王”。

因为“王”字使用的历史很早,又与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同时出现,因此,我找了一下中国最早的“王”和最早的姓“王”的人: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当然应该是黄帝,他又是八百五十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领袖和总统,他这个“万王之王”的头衔,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王的“王”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最早姓“王”的人呢?(也算是“王”姓的起源了吧)

据《庄子/逍遥游》记载:许由是帝尧的老师,尧欲将治理九州的重任托付于许由,而啮缺又是许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