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找一些 研究性学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9:56:43
要详细的!
谢谢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问题"(或专题、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如果说,在学科教学中,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载体,学生学习的知识局限在某一个学科领域,这些知识的排列是纵向的、线形的,相互之间完全靠逻辑关系加以联系;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载体变成了"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聚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即没有了教材。因为没有教材,于是也就没有了可以操作的"本本",没有了人们所熟悉的套路规范。虽然说,这给学校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课题选择和课题价值判断、课题切入口、课题推行步骤、课题资料来源、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