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敬斋石印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2 19:09:16
久敬斋石印的起源,发展及该印刷品的收藏价值

石印技术的传入与推广

  石印技术是奥匈帝国人施内费尔德(Aloys Senefelder, 1771-1834, 生于布拉格)发明的。据说,施氏爱作歌曲,但无力付印,乃试以石板印刷,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终于在1796年试验成功,称石印术Lithography。其法以天然多微孔的石印石作版材,利用水油相拒的原理,用脂肪性的转写墨直接把图纹描绘在石面上,或通过转写纸转印于石面,经过处理,即成印版。印刷时,先用水润湿版面,只有图文部分能附着油墨。

  石版印刷,是人类印刷史上一次重大革新。其优点,一是制版快,印刷快,较之木刻不知要快多少倍;二是逼真;三是价廉。这一技术,从1828年开始,这一技术已被运用于中文印刷。麦都思首先在巴达维亚印刷所将石印技术用于中文书籍印刷,第一本是1828年出版的《中文课本》。第二本石印中文书是《东西史记和合》,1829年在巴达维亚出版。以后,巴达维亚出版的许多中文书刊,都是石印版,如《问答浅注耶稣教法》、《神理总论》。这一技术于1833年传入广州,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上海等地。

  按理说,麦都思对石印技术使用甚早,墨海书馆开设以后应当将此技术引进,但是,我们看墨海书馆早期所出书籍,不是木刻,便是铅印,几乎没有发现石印版本。学术界一般认为,上海最先采用石印技术的,是徐家汇天主堂附设的土山湾印书馆。此馆开办于1876年,在印刷宗教图画时使用了石印技术,但设备简陋,全靠人力,印刷相当吃力。

  1879年,善于经营的《申报》馆老板美查,在南京路泥城桥设立点石斋印书局,使用转轮印刷机,配置引擎,印书效率大为提高。最初石印的书是《圣谕详解》,获利最巨的是《康熙字典》。第一批印四万部,不数月而售罄。第二批印六万部,适逢北京举行会试,参试举子道经上海,见书美价廉,每人购置五、六部,以作自用及赠人之需,因此数月又告售罄。一部书而售至十万册,在中国出版史上是空前的。此后,点石斋又石印《十三经》、《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等,均大获其利。点石斋不但印书,而且印图,所印《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历代名媛图说》,皆享有盛誉。

  点石斋印书获得厚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文化商人。华人石印书局接踵而起。

  1882年,寓沪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