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短边规则分析供求总量失衡与供求结构失衡的关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7:51:42
老师留得论文。希望给一些资料

逆境中激发个人潜能 实践中了解下层社会

  乔安娜是马萨诸塞州的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她去年夏天跑到肯尼亚,教那里的孩子学英语,随后又跟随学校的社团到了坦桑尼亚进行社会服务,在这之前,她还在国际红十字会当过半年的义工。而这些“国际经验”,使她被哈佛大学看中,顺利地打败其他对手,成为美国著名高校中的一员。

  “美国高校,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学,在吸纳新鲜血液时,对成员服务社会的经历相当看重。”一位旅美的教育学家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如果没有这些必要的‘磨砺’,哪怕成绩再高,也没多大作用。这正是美国所谓的精英教育和国内的区别。”

  富也不能富孩子

  美国人的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就对学生们灌输“精英”理念。打一进校门,校长在开学致词里就会无一例外地对学生说:“你们是我们社会未来的领袖!你们就是明天的国家总统!”学生们在如此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自小就以做未来的领袖为目标。

  不可否认,出身于高阶层家庭的孩子们,一般来说比其他的学生有更多接受社交礼仪和精细教育的机会。但是,从美国的立国精神来看,美国社会摈弃旧欧洲的特权传统,崇尚独立精神和个人奋斗。正由于这一社会背景,很多富裕家庭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因为很多家长认为,贵族学校很容易让孩子产生特权意识,这和他们的教育理念是相悖的。还有一些家庭,干脆自己掏腰包,让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亚等相对贫困的地方当志愿者,因为这些家长相信,真正的领导人才必须了解下层社会。

  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都秉承“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宁肯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捐出去,也不留给自己的孩子。旅美的教育学家表示,“美国崇尚的是个人奋斗,美国社会的创造力和个人潜能的激发也来源于此。美国富豪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更长远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的家长最为欠缺的地方。”

  强调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在美国社会,你很难找到一所标榜自己从事“精英教育”的大学,即使是在日常交谈中,人们也很少使用“精英”这类带有强烈标签色彩的词汇,大家一般习惯于用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比较中性的词汇来表达所谓“精英”的内在含义。在记者接触到的美国杰出人士中,令人印象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