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结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6:40:25
买的一大玻璃瓶琵琶密~ 放到塑料瓶半瓶,结果塑料瓶的截成了整个的乳白色块,是整个的都成块,挺硬的~ 但是玻璃瓶同样的蜂蜜却一点事没有,很正常的状态~ 这是怎么回事~?什么原理~?还能喝吗~?
懂的说下~ 谢谢~
都是粘贴的~ 谁解释下为什么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情况为什么不一样~????

蜂蜜为什么会从液态转变为粘稠态或固态?我们知道,蜂蜜是人们利用离心作用从蜂巢内取出的,因此任何蜂蜜最初被蜂农获得时,均呈现为液态,只是伴随着温度的变化才逐渐转变为粘稠态或固态,这种现象被专家们称之为“结晶”。

一到冬季,很多品种的蜂蜜都会出现结晶,有些人会认为这是掺入了白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蜂蜜近似于饱和溶液,在温度较低时,过多溶质就会析出,出现结晶现象。

尤其是当气温降到13~14℃时,结晶加快。蜂蜜结晶是一种物理现象,化学成分、营养价值都未发生变化,不影响蜂蜜的质量。析出的晶体是葡萄糖,而不是白糖(这种晶体在口中会容易溶化,甜度不如白糖,并且有蜜香味)。

蜂蜜结晶除与气温有关外,还与蜂蜜的种类、含水量有关。通常葡萄糖含量高的蜂蜜易结晶,如荆条蜜、油菜蜜等,而果糖含量高的洋槐蜜、枣花蜜则不易结晶。全部结晶的蜂蜜,含水少,品质好,不易变质;只有部分结晶的蜂蜜,液态部分含水多,易发酵,应及时食用,不宜长期保存。

蜂蜜结晶是自然现象
从蜂巢里分离出来的新鲜蜂蜜,大都是黏稠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体。在 室温条件下贮存,有些蜂蜜会逐渐混浊,进而凝结成白色结晶体,这就是蜂蜜 的自然结晶。蜂蜜结晶是一种物理现象,通常是不会影响其内在质量的!
影响蜂蜜结晶的因素很多,结晶快慢也和所含葡萄糖结晶核数量、温度高 低、含水量多少和外界温度等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花蜜组成与气温变化对其影 响最大。

刚分离出来的任何蜂蜜,外表看似澄清透明,但是,如果放在显微镜底下 观察,却可以发现有许多葡萄糖小晶体不停地在运动。蜂蜜中葡萄糖的分子, 就围绕著结晶核,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运转逐渐变大,最后成为体积较大的晶 体,沉淀在容量底层。一般而言,葡萄糖含量越高的蜂蜜,结晶体越多,结晶 速度亦快。由此可知,结晶蜂蜜,其实就是自蜂蜜中析出的结晶葡萄糖,仍然是 可口的天然糖味料,绝非变质变坏,大可放心享用。

经过专家研究,13~14℃是蜂蜜最易结晶的温度。因此,很多人习惯地把蜂蜜放在冰箱中贮存,并不是很好的贮藏方法。因为当温度逐渐降至冷藏的5℃左右前, 已经过13~14℃的阶段,很容易促成蜂蜜产生结晶现象。如果又不了解其缘由,反而 误以为变质变坏,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