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守仁的良知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7:18:00

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与陆九渊的“心即理”是一脉相承的。他俩都主张以直捷简便的途径,亦即顿悟的方法作道德修养,不同于朱熹主张循序渐进、拘泥儒家章句之学。很显然,新儒学中的程、朱一派,是放眼于士大夫阶层,以其为施教对象的,同庶民大众相隔离。而陆子的心学,因当时商人势力虽已抬头(这是陆子心学出现的--个原因),但尚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得不到推广。唯到王守仁创立致良知说之后,新儒学才真正深入民间。他指出的格物致良知说,是个个都可以做到的,并非只是读书人的专利。在他看来,商人、田夫、市民、村夫都具有“良知”。致良知,是使心本有之良知得以“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这样,人就可以为贤为圣。圣贤功夫从庙堂、书斋走向市井、村落。这就是他所谓的“满街是圣人”的含义。他指出:“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又说:“四民异业而同道”。由他提出的这些儒学的经济伦理是前所未有的。显然是当时四民职业观松动的一个注解,也是他企图打破传统的“荣宦游而耻工贾”的价值观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