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黛玉进贾府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1 22:44:57

http://www.thinkjam.org/mercury/archives/2006/12/zanghuaci-hongloumusic-061201.html

起红楼必然想到宝黛。林黛玉无疑是全书最有灵气的人物。最能体现她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与生命意识的,莫过于她的《葬花辞》。可以说,《葬花辞》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和血液熔铸而成,是林黛玉的“魂”。诗中反复出现的“花、鸟、人”三个形象,有其深意和联系。花虽质本洁却飘落无依,是黛玉的自喻。当“桃飘李飞”之时,“柳丝榆荚”总是正当青春年华,郁郁青青,它们无视桃李花的凋残飘零,自顾活得意气盎然,仿佛是林黛玉生活现实环境中,高洁的遭冷落、摧残、践踏,而鄙俗的却倍受青睐、宠爱的写照。而花鸟之魂正是人魂,“花魂鸟魂总难留”,表述的“人生寄一世,掩忽若飘尘”的漂泊感,犹如困扰黛玉的一条绳索,使她无法摆脱生命不得自由的焦虑和痛苦,走完极其短暂的一生。

红楼至今未细读,《黛玉葬花辞》却格外喜欢。幼年时抄了好些喜爱的诗贴于墙壁之上(虽然本人手记奇丑),于是个人小房间的墙上就斑斑驳驳许多方不方,圆不圆的黑色字团,有春江花月夜,腾王阁序,黛玉葬花辞……可惜而今年老,熟背的诗句出口却结结巴巴难成诗了。但是幼时熟背却不理解葬花这一行为,只是觉得词句优美,如今才逐渐体会到这种祭奠,作为精神仪式对主人公的意义。黛玉为花垒香冢,正是想为自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淖的堡垒,构建一个自我的世界,让其高洁有所皈依,不被污浊沾染。

或许初时读来觉得全诗过于消极,处处流露出多愁善感心灵脆弱的封建小姐的自顾自怜,可细细品来却不尽然。“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对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哀叹,也有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了内心的悲哀,怨愤地发泄、指控;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