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苏轼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6 14:15:48
在于那些方面?

佛教思想对苏轼思想的影响
苏轼出身于文学传统浓厚的家庭,父亲苏洵对他和苏辙悉心教导,其母亲亦常以古代志士勉励儿子。这使苏轼从小就树立了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天资聪颖的他22岁中进士,26又中制科优入三等,这给予了他一展抱负的机会。苏轼的思想比较开明,对儒、道、佛思想都能欣然接受,并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们。他与苏洵、苏辙对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加以阐释、发扬,建立了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而这种蜀学思想正好代表了苏轼早年入仕时的主要思想。
蜀学要放在宋学这个大背景下来谈,宋学是宋代学者们创立的一种以义理解经的新经学,宋代学者对儒家经典加以新的阐释从而建立了一个由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关联组成的学说系统,并对“儒、道、佛”三家进行整合构建的理论系统。蜀学基本秉承了这种思想,但在重视理的阐发时,突出强调了重情、重自然的一面。
这时的苏轼身处官场,他必须立足现实,并用自己的理论解释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思想。他不会完全被现实捆绑,也不能宣扬弃世登仙,所以他只是在为了映证自己提出的情本论时,拾取佛法中一些关怀人心,宣扬人本性的理论作为论据,而并没有阐释老思想的真正内涵。这时道家理论对他的影响远深于释家,他以老子的观点释宇宙之生成,万物之存在,以庄子看人性。至于佛家,他只是有目的地截取“万物皆空”的思想。他认为:“无得无丧,无吉无凶”“天下之理未尝不一,而一不可执,知其未尝不一而莫之执,则几矣”(《东坡易传》)。这个“无得无丧,无吉无凶”的“一”,是“空”,是不可捉摸的。佛家释“空”就是要让人放弃一切欲望而不“执”,可苏轼则将其理解为:既然“一”那么难以参透,不如置之不理,此处不可“执”,自有可“执”处,那就是具体的事物、人的本真情感,即人性。与佛家一样,苏轼认为人性是不可移易的,是不变的,是自然而然的。但不同的又是,他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事物有差异性,原因在于本性不同,而佛家则认为万物的本性是一致的,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尽是般苦”,万物与人是合为一体,并无区别的。由此可见,苏轼只是取佛学利已处加以运用而已,其实,说这时期的苏轼对于佛家学说是有意“断章取义”,我觉得并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