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文言文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4:20:35
最好今天就出来- -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中有个故事说:两名书记官在作记录时,他们的主人宓子贱不断地拉扯摇晃他们的手臂,结果写不好字,主人反倒大发其火,把他们打发走了。宓子贱的用意在于提醒鲁君不要听信那些背后说坏话的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工作,免得自己的积极性和正确主张不能得到发挥和实现。这个故事,就是后人常说的掣肘的来源。
掣肘是政治上的一种惯常现象。多疑的统治者一般不放心自己的臣下,怕臣下坐大不好控制,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在安排一位大臣做一件大事时,常同时安排另一个反对派从旁监督或牵制这位大臣,使他不能形成一种不易控制的力量,免生祸患,这种现象在几千年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因此也衍生出许多故事。
秦国派大将王翦带兵伐楚,王翦提出至少要有六十万人才能灭楚。秦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同意了王翦的要求。“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是个聪明人。他带着秦国的几乎全部家当出外作战,如果反叛秦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对此秦王更会明白,也因此会产生疑惧。而一些奸臣很可能会利用秦王的这种心理,在暗地里对王翦进行陷害,那样王翦就会危险了。对于一个领兵作战的将军来说,如果皇帝不相信自己,处处对自己进行牵制,那么自己就不能专心地对敌。而对于参与战争的任何一方来说,如果不能集中全部的力量投入作战,那么就没有战斗力,就会陷于失败。因此,对王翦来说,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消除领导的这种掣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王翦这一步的。战争中许多反间计,就是利用君主的这种猜疑心理而施用的,并且几乎是百用百灵。宋朝岳飞,麾兵长驱,眼看胜利在望,却被秦桧陷害致死。而秦桧之害岳飞,也是巧妙地利用了赵构的这种心理。岳飞没有消除掉君主的猜疑,没有摆脱那只捣乱的手,因此不但国家统一的大业无法完成,就连自己的性命也无法保证。
掣肘是柄双刃剑,可用来护身,也可能会伤身。许多君主利用这一平衡术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但许多昏君也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