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德莱尔的感应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6:45:19

一般叫做“通感”吧。

波德莱尔认为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 “香味、颜色和声音交相呼应。”他在一篇艺术评论中曾写道:“一切,形态、运动、数量、色彩、香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精神界,都是有意义的,相互相关的......相通的”;一切都建立在“普遍相通的、永不竭尽的资源”之上。在这首有名的诗中,形象而完整的提出了一切感觉相通的理论。这首诗主要从香味出发阐述这一理论的:香气同触感相似:嫩如孩子的肌肤;随之又可以听到:柔和象双簧管;最后溶入视觉:翠绿好似草原。不同的感觉互相交应,因为他们全都趋向于统一道德概念:纯粹。接着以腐蚀的、丰富的和得意洋洋的香气同前面的几种香气对照,这些香的质地能无限扩张,它们不断升腾,引导诗人幻想更高的现实。扩张于是变成入迷的状态,感官的沉醉导致精神的入迷。至此,通感达到高潮,这是狂热的头脑和感官作用的结果。
通感的理论给文学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艺术家从此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感情。下面请欣赏一首波德莱尔的《黄昏的和声》,这首诗的成功大部分是由于运用了通感这种艺术手段。

时候已到,每朵花在枝上微颤,
宛如一只香炉那样喷云吐雾,
声音和芳香在暮霭之中旋舞,
忧郁的华尔兹,使人倦的晕眩!

宛如一只香炉那样喷云吐雾;
小提琴象受折磨的心在抖战;
忧郁的华尔兹,使人倦的晕眩!
天空象临时祭坛美丽而愁苦。

小提琴象受折磨的心在抖战,
温柔的心憎恨黑茫茫的虚无!
天空象临时祭坛美丽而愁苦,
太阳在自己凝固的血中消散。

温柔的心憎恨黑茫茫的虚无,
将辉煌的过去残余搜集齐全!
太阳在自己凝固的血中消散......
象圣体发光,你影像使我晕眩!

这首诗的通感手法有如下三点:1.华尔兹的旋舞是和着芳香在暮霭中进行的,引起各种嗅觉、视觉和听觉之间交流和相互作用,从而“使人倦的晕眩”。2.黄昏氛围与诗人心态之间的通感。3.大地和上天意境的通感。这首诗为一首咏唱爱情的诗,写的极为含蓄:全诗既不出现恋人的形象,也不提及爱情的字眼。含而不露,让人意会,是这首诗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