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四库全书总目》的注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7:22:18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在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在规模空前的图书文献整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目录学专著。在四部(经、史、子、集)、四十四类、六十五子目构成的框架内,包含着一万多种图书提要。“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三[四]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於子目之末,或於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凡例》)。总序、小序、案语、提要,脉络融通,浑然一体,发挥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总体效应,代表了我国传统目录学的最高成就,是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为历来四库学者所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发表王重民教授《论〈四库全书总目〉》长篇论文,从纂修背景、纂修进程、著录原则、思想内容到日后的影响,作了系统的、深刻的阐述。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例如《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提要》的关系问题,特别是“浙本翻刻殿本”误说,为众多四库学者所沿用,制约着《总目》整理研究的深入发展,不可不正本清源,详细辨明。
  一、乾隆时期,《总目》传本先后有:七阁写本、两种稿本以及浙江刻本、武英殿刻本,各本卷端率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并无题作“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者。《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提要》关连至密,但是不能视为同书异名或异名同实
  《总目》撰著完成於乾隆时期,乾隆朝的传本,我看到过七种:1.文津阁写本(藏北京图书馆);2.文溯阁写本(藏天津图书馆);3.文澜阁写本(藏浙江图书馆);4.乾隆四十七至五十三年间修订稿本(藏上海图书馆);5.乾隆五十七年后修订稿本(藏北京图书馆);6.乾隆六十年十月浙江刻本;7.乾隆六十年十一月武英殿刻本。七种版本,卷端(以及每卷)皆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没有例外。惟浙本增一扉页,题“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重刊浙本,扉页删除“提要”二字,以示更正(注:阮《跋》有“《提要》一书”云云,浙本当是受其影响所致,或为后印者所增附。)。19世纪的《总目》刊印本,我亦见过七种:1.日本文化二年(1805)刊本;2.文化十一年(1814)刊本;3.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刊本;4.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漱六山庄石印本;5.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点石斋石印本;6.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