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性不打耳洞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12:53:10
以前在一本研究古代首饰的书上看到过这种说法,说唐朝重视女性地位,女性大多不打耳洞。我觉得有点道理,因为源于唐朝服饰的和服中,女性也不大有耳饰吧。请高人指点。

穿耳洞在当时多见于少数民族中,汉人一般不打耳洞。
而且打耳洞与儒家的理念相悖,儒学经典《孝经》开篇即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这种在身体上穿洞等有赏身体的事情,是不被当时的人所认同的。

1.从理论上推测,唐朝的汉族,不论男女,可能都不应戴耳环。因为“穿耳”与儒家的理念相悖。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开篇即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儒家独尊的地位持续数百年后,唐朝以“孝”治国。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颁布全国,被称为《御注孝经》从而流行于世。儒家的思想加上皇帝的权威,相信这一要求或曰规则会约束当时人的行为方式。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强调,首先从唐代的思想、礼俗环境考虑,一般的唐人是不戴耳环的。

2. 现在我们看实际情况。查唐代文献,有关唐人戴耳环的记载几乎不见。大概到了晚唐五代,才有类似“耳坠金镮”的词语出现。而这与上述五代时“耳环”一词的出现大致同步,不能视为唐朝的一般情况。进一步,我们特别查看了唐代的类书。我们知道,类书虽有种种不同的用途,但多以“博”为基础。查阅类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事物的流行与否。
3. 唐代有三大类书完整存世。我们先看唐初的《艺文类聚》。此书由欧阳询撰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艺文类聚》有“衣冠”“服饰”部,但在“服饰部下”“头饰”门中只列了“步摇”“钗”和“梳枇”三类,没有提耳饰。《初学记》是徐坚等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官修类书,虽有二十三部,但因“博不及《艺文类聚》”,只有“器物”不设“服饰”,因此也没有提到耳饰。《白氏六帖事类集》是白居易撰于中唐的一部类书。书中头饰类列了“梳篦”而以“钗”附。查其“梳篦”类,除“梳、钗”外,还列了“名珰”、“玉珥”二条,记魏太祖和齐威王时事。后来宋代的孔传续此书,作《白孔六帖》,在此“梳篦(钗附)”类中补充了十三条唐事,但均为“钗”,没有耳饰。甚至沿至宋人编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虽单立了“珰珥”一类,但所记均为唐以前事。如果唐人戴耳环的话,为何在类书以及其他史料中没有反映呢?可见一般唐人是不戴耳环的。
4. 我们再看文物考古资料。从传世的唐画和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看,虽然绘有大量人物包括帝王皇族、后宫侍女、朝廷贵人、平民百姓,但几乎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