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花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4:36:24
请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在2007年在伦敦拍卖会拍卖价到1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清代的一个珐琅花瓶的相关信息,谢谢!

清代的瓷器,我一直很喜欢,所以对这方面的信息还算关注.看到楼主的问题,特意去查了一下,好像2007年在伦敦的三大拍卖行中最贵的应该是一只碗吧?

苏富比拍卖行一只雍正年间的粉彩寿桃瓷碗以72.5万英镑的价格拍出,为本次拍卖的最高成交价。这只碗底部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内壁绘有两个寿桃和三只铁锈红的蝙蝠,外壁绘有四个寿桃,桃枝空隙中有两只蝙蝠。分析家指出,这只碗画工精美、器型完好且有落款,堪称“无可挑剔的官窑精品”。

楼主说的那只花瓶,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2005年在香港拍出的吧?

2005年10月23日,乾隆御制“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白地珐琅彩双耳瓶,高16.5厘米,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成交价为 1.1548亿元港币.(我每周六在坚持收看北京台的《天下收藏》,里面请的鉴赏家之一,就是个著名的艺术品经纪人,当年就是他拍走的这件藏品。)

珐琅彩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釉上彩,为釉上彩之冠。珐琅彩瓷是清康熙朝中晚期时,将西洋金属胎画珐琅的珐琅彩料,移植到瓷胎上的一个的创举。

“清三代”珐琅彩瓷制作十分考究,除预制的上等精细素瓷在景德镇御窑厂按宫廷出样的烧制外,其余的工艺全部在宫廷内务府造办处进行,雍正六年起,始有自制珐琅彩料。“清三代”珐琅彩瓷均由宫廷画师彩绘,极费工时,兼之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珐琅彩瓷制成后全部由皇家垄断,概不外传。

珐琅彩瓷先前多为色地,雍正六年后多为白地;乾隆朝中期,出现了色地开光图案、西洋人物故事画,中晚期出现结合其他彩料和色釉作装饰;晚期由于乾隆帝兴趣偏重于景泰蓝,对珐琅彩瓷不再重视,是否珐琅彩瓷因此而销声匿迹,众说纷纭。“清三代”的珐琅彩瓷因历史原因,造成传世品十分稀少。晚清同治朝景德镇官窑厂,虽然有用进口珐琅彩料生产少量珐琅彩瓷,但珐琅彩料薄,工艺相对也差,多是与其他彩料相结合作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