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加热为什么会使电阻率变大?具体原理,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9 23:15:06
金属加热为什么会使电阻率变大?具体原理,谢谢!

电流等于电流密度乘以截面积微元后的积分。电流密度j=-en<v>,负号表示金属中电流密度矢量的方向与电子定向运动方向相反。在有外加电场时,金属中的电子产生定向运动,导致平均速度<v>不等于0,因此形成了电流。这一平均定向速度即金属中电子的漂移速度。金属加热后,在相同外加电场(即电压的作用)下,电子向各个方向的无规则的热运动加剧,因此导致其定向漂移速度减小,即电流减小。表现为电阻增大,而电阻等于电阻率乘以l再除以截面积S,l和S不变,电阻增大即电阻率增大。

金属加热,金属分子运动加快,(当然只是在原来的晶格上震动)这样,电子在定向移动时,碰到金属离子的机会就大大增加,就使电子定向移动的速度变慢,相同电压下,电流变小,也就是电阻率变大

金属(除汞外)在常温下都是晶体,它在内部结构与性能上有着晶体所共有的特征,但金属晶体还具有它独特的性能,如具有金属光泽以及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塑性。但金属与非金属的根本区别是金属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即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而非金属的电阻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即具有负的温度系数。

金属为何具有上述这些特性呢?这主要是与金属原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原子间的结合方式有关。

金属元素原子构造的共同特点,就是它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数目少(一般仅有1-2个),而且它们与原子核的结合力弱,很容易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变成自由电子。当大量的金属原子聚合在一起构成金属晶体时,绝大部分金属原子都将失去其价电子而变成正离子,正离子又按一定几何形式规则地排列起来,并在固定的位置上作高频率的热振动。而脱离了原子束缚的那些价电子都以自由电子的形式,在各离子间自由运动,它们为整个金属所共有,形成所谓“电子气”。金属晶体就是依靠各正离子与公有的自由电子间的相互引力而结合起来的,而离子与离子间以及电子与电子间的斥力则与这种引力相平衡,使金属处于稳定的晶体状态。金属原子的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由于金属晶体是金属键结合,因而使金属具有上述一系列的金属特性。例如: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会沿着电场方向作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从而显示良好的导电性。又因金属中正离子是以某一固定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的,对自由电子的流通就有阻碍作用,这就是金属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