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配眼镜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4:01:50

、眼镜的起源和自西向东的传播
据说,欧洲的眼镜是由意大利比萨城一个玻 璃工创制的,时间在1286年之后不久。为了 挣钱,他一直将他的制作方法秘而不宣。早 期的这种眼镜,是将镜片装在可折叠木框或金属框里,镜框可以开合。配戴时夹在鼻子 上,不用时,将其折叠,置于镜盒里。作于 1380年的教皇保罗画像中,保罗所戴的正是 这种眼镜。
早期的眼镜都是老花镜,也就是远视者所用 的凸透镜。到16世纪中叶,才有近视者用的 凹透镜。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明人绘画《南都繁会景 物图卷》中有观看杂耍把戏的闹市场面,其 中一位老者戴一副眼镜,坐在挂有“兑换金 珠”招牌的金店门口。这副眼镜跟保罗教皇 所戴的一样,都是夹在鼻梁上的夹鼻镜,既 没有挂于耳朵上的两条腿,也没有用丝线联 结、系于脑后。
眼镜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也是最早传入中国 的光学器具。从文字记载来看,眼镜传入中 国是在15世纪初的事。明代张宁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见过的两副眼镜,张宁是1454年进士。与此同时,罗懋登在16世纪末著《三保太监 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的第五十回写道:永乐八年(1410年),满剌加国王朝贡“叆叇十枚”,因此,可以说,眼镜传入中国已有 600年的历史了。这些记载与《南都繁会景 物图卷》的绘画相互印证,表明早期欧洲的 眼镜曾通过海路或西北地区的陆路传入中国。
后来欧洲的眼镜发展为系绳式眼镜。20世纪 80年代,江苏省吴县祥里村毕沅墓中出土了一副眼镜,其形状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所绘类似,只是在两个装镜片的圆形框上 附有供系结于脑后的绦带,眼镜架是一个黑 漆木框,眼镜是水晶镜片。但毕沅的这副眼 镜显然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因为当时西方的 眼镜片都是玻璃制造的。

三、中国文人对眼镜的描述

早期记载中,有明代田艺蘅(生活于16、17 世纪之际)在其著作《留青日札 .叆叇》中 写道: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大如钱形,质薄 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 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缓绢联之,缚于 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叆叇
也”。
眼镜传入中国后,成为文人墨客作诗赋词的 对象之一。《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 -1718)在其40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