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为”好?古代人觉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7 11:08:57

“无为”是道德经的主旨,常被理解为不作为。不作为只是整个“无为”理念的一小部分构成,并不是全部。怎样正确理解无为请听我慢慢考究。

  对“无为”理解产生歧义或不到位是因为字义的结构,汉语中“无”的通常意思为没有或者是不。“为”的意思很广,有做事、行为、给、替、说等;也有被、于、在等介词功能;也有和、则、就等连词功能;还有如、若等假设功能。而“无”在于《道德经》里的意义确实初始的意思,见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即:天地的开始,乃至万物的初始都是没有名称的。无,讲的是没有名称时初始状态。有名称是事物的本原,事物被人们接触认识了,才赋予它们的名称。有名称我们才能分辨区隔万物。“无”与“有”如果对于同一事物来讲是不同时段的状态,“无”是初始状态,而“有”是被人认识后的阶段,有无的变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奥妙所在,也即“众妙之门”。对“无为”的错误理解主要出自对道德经的不理解。

  理解《道德经》要从整体上理解它的写作特点。道德经的写作特点就是用相对立的概念来对比说明方法论的使用。从开始对“无”和“有”的说明到第三章的“为无为,则无不治”正式的引入了“无为”的概念。前面及长讲完道理后,到十一章,专门说明“有”与“无”相生和相互转化的道理。原文为:“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yá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成白话的意思为:三十根轴线才组成了车轮,可人们没有意识到有轴线存在而只知道车轮,因为轴线的功能已包含在完整的车轮里面被车子所用;用泥土做成器皿后,人们意识不到泥土的存在,那是人们的观念中只有有用的器皿;盖房子要开凿门窗,可是人们通常的观感只是关注到房子,谁也不会单独提门窗,那是因为门窗已经成为了房子的一个功能。因此,便利、有用的,能感受到就是“有”;功能被包含在整体里面,人们感受不到的就是“无”。

  因此“无为”的“无”并非是没有或真实意义的无,而是已经将实用功能转化为包含在事物里头的“有”。意即把握关键处理好初始或关键状态,不要将注意里集中在后期的或表面的形式上。要正确理解还要看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不言之教容易理解,不用言辞去说服教育别人,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