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史记》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1:35:03
《史记》中写刘邦短处的地方很多,诸如“好酒及色”、逃跑时为了车快把老婆都推下车子等近似流氓的行径。而《史记》写的本朝之事,难道当朝帝皇大臣不看这记载么?或者有那么民主么?不去问罪司马迁。

修改一楼,整部书中,他对刘邦与秦始皇,还有汉武帝的批判最大。你看他连当朝皇帝的坏话都敢写,更何况死了的开国皇帝... ...

当时司马迁已经受刑入狱,他就是要把丑恶揭露.
整部书中,他对刘邦与秦始皇的批判最大

秦汉以后,史官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并且一般也不再为世袭的,而是完全融入了普通官员的任免系统之中。尽管如此,史官在奉命记载宫廷史事的过程中,仍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权限。特别是由史官掌记的“起居注”,为保持其客观公正性,习惯上,连当世的皇帝也不得观看,其中亦寓有督促帝王不得为非作歹的含义。这一点,到南北朝时仍有所表现。如北魏太武帝时,崔浩因主持编修国史得罪鲜卑贵族,惨遭灭族,参与编史的著作郎高允因得到太子庇护而幸免于难,但当太武帝拓跋焘向其当面问及此事时,他却词不稍屈,冒死而称崔浩“直以犯触,罪不至死”。并对太子说:“夫史籍者,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炯戒;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是以言行举动,莫不备载,故人君慎焉。”崔浩虽有过失,但其“书朝廷起居之迹,言国家得失之事,此亦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高允身上继承的正是古代史官独立不阿的精神。西魏时,史官柳虬还主张把史官独立记载的史事直接公诸当世,“然后付之史阁,庶令是非明著,得失无隐;使闻善者日修,有过者知惧。”史官的这一职能,使那些想获得后世好名声的帝王权臣多少有所顾忌。如东魏权臣高欢即对史官魏收说:“我后世功名在卿手,勿谓我不知。”其子北齐文宣帝高洋也故作大度地向他表示:“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帝诛史官。”但唐以后,这一传统渐遭破坏。首先是唐太宗,晚年曾几次提出要看“起居注”。开始褚遂良等大臣还能拒绝他,后来终于拗不过,将“起居注”删为“实录”给他看。唐太宗观起居注之事,即使本身并不出于恶意,但此例一开,史官记事独立性的最后一道防线遂告解体,以致后来的“实录”屡有被篡改的记录。于是,“实录不实”乃不免为后世所诟病。

写的确实是事实,说什么民主,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待古人的行为,否则你是不会明白的

一般皇帝没事不会去搞史官不然自己的名字算臭了,汉武帝给司马迁腐刑是有依据才做的,汉武帝不会白痴到再去杀三个史官重蹈覆辙的(别要说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