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洞》阅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2:50:40
[原文] 莲花洞
(明)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然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常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享,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题目]
1 解释字的意思。
亭轩豁然可望( )
(1)然
豁然开朗( )

山骨尽出( )
(2)尽
林尽水源( )

3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净慈之绝胜处也
B 跳往助之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以手拂之

4 下列句子语气表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其奇奥当何如哉!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技亦灵怪矣哉!

5 作者在文中对自然美进行了独特的描写,写湖水( );写杨柳( )。

6 本文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说写得好?

急需正确答案!拜托!
第一题的“然”改成“豁”

莲花洞·(明)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1],亭轩豁可望[2]。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3],一路牵风引浪[4],萧疏可爱[5]。晴雨烟月[6],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7]。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8]。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8],中空四达,愈搜愈出[10]。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搜出者甚多[11]。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12],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1 解释字的意思。
亭轩豁然可望()
(1)然
豁然开朗( )
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忽~。飘飘~

山骨尽出( )
(2)尽
林尽水源( )
尽(尽)jìn

⒈完:无穷无~。取之不~。

⒉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竭力。~力而为。~职~责。~情欢唱。各~所能。

⒊达到顶点:已到~头。~善~美。

⒋都,全部:~人皆知。满城~带黄金甲。

3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
A 净慈之绝胜处也
B 跳往助之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以手拂之

4 下列句子语气表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
A 其奇奥当何如哉!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技亦灵怪矣哉!

5 作者在文中对自然美进行了独特的描写,写湖水(清澈透明 );写杨柳(多姿迷人 )。

6 本文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说写得好?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任江苏吴县县令,是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袁中郎全集》。本篇选自《西湖记述》一书。 这是一则清新的写景文字,笔调明快流畅,不露雕饰之痕。作者无论写亭、写湖、写柳、写石,都只稍稍只笔,就各显特色。他写景不作精细镂刻,力求用写意的笔法,并且把自己的感情融汇进去;不袭用前人旧句,处处着意创新,因而对自然美常有独特的抒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一“献”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