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怨恨或仇恨是罪孽吗?【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4 04:26:27
哪怕这个人确实是被别人欺负得、被玩弄得相当痛苦,相当凄惨。
谢谢。

佛门常诵的忏悔偈怎么说呢?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啊!凡事不顺心的要知道是今世受报,只要忍过今日,以后就会一路平坦,如果嗔心不止,只会冤冤相报,流转轮回,何苦来哉!如果说,实在不行,那就用达摩祖师的入道四行来化解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入道四行: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多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达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者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劫。梵语具云劫X。华言分别时节。)二随缘行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举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故名随缘行。三无所求行谓愚人长迷。处处贪着。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所安。若了达者。息念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称法行谓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皆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故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显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故名称法行。(三空者。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三相皆空也。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