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不是把大部分篇幅都写魏蜀之间的事情,而写吴的篇幅要少的多?为什么这样写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14:12:34

从封建正统观念看
刘备是汉朝在血缘上的正统,他是西汉景帝的玄孙;曹家掌握中原这个政治、经济核心区域,甚至以禅让的方式逼汉献帝将汉家正统江山让给自己,具备政治名义上的正统性
所以刘曹对决意味着两个都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政治军事集团的斗争,所以要重点写
孙吴从血缘讲不是汉朝刘家后代,从政治性讲也没被汉献帝授封为政治接班人,而且历史实际是:公元221年汉献帝被逼宣布退位,以禅让形式将皇帝这个称号移交给曹丕,魏国正式成立;222年,由汉献帝在退位前5年授封的汉中王——刘备在成都宣布称帝,国号“汉”,意思就是表示他才是汉献帝之后的法定皇位继承人,因为统治地区四川在当时称为“蜀地”,所以后来史官为了与地处中原地区的东西两汉朝相区别,以“蜀汉”称之;223年,原来由汉献帝封予“车骑将军”的孙权,一看另家相继称帝正式建立政权,就跟风自己封自己为“吴王”,只称王不称帝的原因是怕自己一旦称帝,形成与刘备平起平坐之势,会招来刘家不满,从而导致在赤壁形成的“孙刘联盟”破裂,如果在联盟破裂的情况下,三家中最强悍的曹家趁机发兵过江,自己势必完蛋;而且在称王之前分别派使者向曹家和刘家发出通告,说请两位皇帝分别承认自己是吴王,结果从蜀国得到了诸葛亮认可为王的答复,从曹家得到曹丕顺水推舟发出的“朕封你为吴王”的圣旨,可谓外交上两面讨好。到了228年,孙权发现曹家与刘家在今天的四川、甘肃、陕西、河南几省交界地带正打的不可开交,谁都不太可能有时间来江南“观光”,就干脆称帝,国号为吴。而且吴在此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也一直以和魏国及蜀国同时交好、力求保住现有江南地区为主旋律,三国时期虽然有过一次和魏的对抗,也有过一次和刘备的直接交火,但都在战事结束后再度和对方进行和平交流。
从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吴国是因为一直没什么正统性可言,同时当时在三家中势力最弱小(赤壁时期是刘备最弱,等刘备占领四川后孙权成了最弱),孙权才犹豫加试探地先称王再称帝的。从政治的正统性到军事斗争的精彩程度,吴都显然比魏、蜀要差,所以居于配角地位。

这个你可以参考下 奔驰对决宝马时 奥迪是怎样的处境!

曹魏对战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