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有武廉颇,文蔺相如,为什么还被秦国灭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04:31:44
赵国有武廉颇,文蔺相如,为什么还被秦国灭了?
注意,我只提了这一个问题,多余的请不要回答上来!

知道廉颇和蔺相如主要是负荆请罪那个故事,其实论真本事,他俩也没多强啊,起码我觉得不如秦国的白起。
一个国家有俩人解决不了问题的~

秦朝灭赵的时候 这二个人早就不在了

秦国的综合国力那时已在赵国之上,推荐你看《东周列国传》

因为赵国还有个人叫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个人,长平一战是他指挥的。就因为他,赵国被白起杀的大败,坑杀活埋了整整40万人,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当然了,这只是从人的角度来分析的。如果从历史角度来分析的话,当时秦的生产力已经远远的高于赵国了,所以秦早晚能赢,区别只是时间的长短罢了。。。

因为秦国有嬴政啊,看来你和我一样你无聊得紧啊,
哦卖嘎

司马光说过一句话: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赵国虽然拥有廉颇与蔺相如这样的人才,尤其是廉颇,屡次遭遇几任赵王的启用与弃用,直到他客死异乡,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由于赵王的偏听偏信与用人不当以及在经济军事改革中的不彻底,导致了赵国的衰亡。
赵国的衰败应始于与秦国的长平之战,灭国于公元前222年,赵国代王嘉为秦将王贲所俘,赵亡. 个人认为原因有这么几点:
一. 秦“远交近攻”
赵国经过武灵王的改革,成为北方大国,由于齐、楚等国的衰弱,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勉强与秦相抗衡的国家。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拉拢东方的齐、楚,一方面积极地对外用兵,不断侵占邻国的土地。
二.长平之战扭转了赵国与秦国的军事形势,并且经此一战,其他各国抗秦的意志受到严重打击.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赵国青壮年几乎被坑杀殆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三.秦国强大的几点因素
①从经济上讲,秦统一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