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枣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20:26:28
梆枣是什么意思?

枣梆
目录·表演特点
·历史沿革
·传统剧目
·早期科班

〖枣梆〗 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意即“本地(山东)的山西戏”,故一称“●梆”,其源出自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梆子”,因而又名“泽州调”。1960年,菏泽专署枣梆剧团参加全省戏曲汇演,在审验节目时,时任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发现山西人与合体字“●”,认为带有讽刺意味,随以剧团击节所用的梆子皆枣木制作,建议改“●”为谐音字“枣”,从此,该剧种正式定名为:枣梆。

该剧种流行于山东菏泽一带以及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1915年到1938年间,山东境内先后办起了郓城吕公堂科班、唐店科班、鄄城县苏楼科班等七家班社,进而涌现出一批名伶。如樊武扎(旦)、吴凤珠(旦)、王新鼎(黑脸)、梁圣奇(红脸)、赵凤来等。

表演特点
枣梆在表演艺术上,和本地的山东梆子 柳子戏一样,具有粗犷、豪迈的特色,注重表现力。在唱腔上,它具有粗犷、健壮的特色,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旦角、花腔更优美动听。板式、旋律等依然保存了上党梆子的唱腔特点,但它不同于上党梆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唱腔中真假嗓结合,真嗓吐字,假嗓拖腔,而且真假嗓嗓变截然,由真嗓突然翻高而成假嗓,假嗓拖音甚长小生、小旦的拖腔皆用“咿”、“呀”,黑脸、红脸的拖腔皆用“啊”、“呕”,听起来别具风味。

历史沿革
枣梆源于山西省的上党梆子,受当地语言影响,逐步演变发展而成。本地人学唱山西戏因剧种所用的梆子是枣木的,便将剧种定名为“枣梆”。
枣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远在乾隆初年,山西人在菏泽一带“远服贾而通货贿”。山西商贾中有会唱山西戏的,便于闲暇时教当地人清唱。清光绪初年(约1875左右),山西遭受灾荒,有个戏曲职业班“十万班”来到鲁西南,分别在菏泽、郓城等地流动演出一年多。于是,一些地方便聘山西职业艺人授艺最早被聘为教师的山西艺人是潘朝绪(枣梆艺人尊称他为“潘师爷”)。他先后在郓城的刘口、樊庄、郭屯、于庙、张集等地正式收徒授业。二年后,第一个职业戏班“义盛班”正式组成。之后,郓城、鄄城、巨野等县一些地方的群众自动聘师学艺,筹办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