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4:56:24
能告诉我具体的么
若是太多就把好地粘过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18011.html

“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这是鲁迅先生的原话,“必无的证明”指鲁迅本人对于中国的未来是否有希望并不确定。相信如果读过鲁迅的其它文章并且联系他的个人经历,你会发现,鲁迅对于中国的现实并不乐观,他认为中国社会的黑暗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的。因此,鲁迅用一种看破世事的深邃眼光,认为改变中国社会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因此说,他自己认为希望是“必无”的。但是同时,鲁迅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者,就象他自己在《故乡》中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在五四这样一个充满了高扬的启蒙精神的时代,在知识分子已经觉醒了的时代。改变现实的希望又是存在的。所以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又说:“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归根结底,鲁迅的伟大和深刻之处,在于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为改变这现实所作出的启蒙民众的努力,在启蒙的过程中,虽然他本人对社会现实不抱太大的希望,但他还是要给读者以希望。于是有了《呐喊》自序里的说法。关于鲁迅本人对希望和绝望的认识,可以参考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或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