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德国的突击步枪到底叫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7:56:35
是G44 还是MP44

原名为STG 由于希特勒42年未批准生产计划 军方只好把他按替换冲锋枪计划给总部 为MP 等正式生产后 又改为STG44

MP是英语,是盟国对该枪的称呼,Stg是德语,二者都是突击步枪的缩写,43改成44确实,但不存在所谓“改称”问题

1944年,MP43易名MP44,后又改称StG44型,也就德国通常所说的44型突击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为德国的军工企业扫清了障碍。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要,德国埃尔马兵工厂自1938年开始先后生产出了MP38/40系列冲锋枪,就当时的技术而言,MP38/40可谓是冲锋枪王国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德国陆军技术部认为MP38/40冲锋枪的枪管较短,在300米距离上的命中率不佳,因此该局设想研制一种可象机枪那样连发的步枪。经过集思广益,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冲锋枪的特点结合到步枪上,这样可保持步枪 轻便的特点,且成本比机枪低得多。

当时德军步兵普遍使用7.92毫米M1898Kar式毛瑟步枪(简称98K),如果新枪
要改变口径,就必须更新原来的生产线。因此最后决定新枪仍然保持7.92毫米口径,但弹药长度缩短三分之一,这样一来生产线就无需作较大的改动。

1942年6月和7月参与研制新枪的卡尔-沃尔特公司和黑内尔公司分别将自己
研制的50支样枪MKb42(W)和MKb42(H)交付德军进行严格地测试,最后黑内尔公司的样枪MKb42(H)步枪被选中,随即进入试生产阶段。到11月份共小批量生产了10000支,并于1943年春运送到东线的党卫队“维京”第5装甲师进行实战检验。

MKb42(H)采取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位于枪管上方,枪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枪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枪机尾端上抬,然后枪机随机框一起后坐。由于MKb42(H)没有气体调节器,所以擦拭简便,结构也坚固可靠。该枪靠30发弧形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机枪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于7.92毫米大威力步枪弹,但它仍拥有凶猛的火力。点射和连射时,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