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7 11:47:41

我国古无眼镜,学子和年长者苦于近视老化或散光无法读写,唐大诗人杜甫也不例外,晚年老眼昏花,曾叹曰视物如雾中观花,不能写无法读只能听。对其创作必有很大影响。我国最早论及眼镜的记载为明万历年间,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提学副使湖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名曰□叇。”□叇初译“矮纳”,系阿拉伯语言,后将眼镜定名为□叇,出自《意林·晏子》:“星之昭昭,不如日月之□叇。”清赵翼《陔余丛考》载:“古末有眼镜,至明始有之,此物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自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本来自外洋,皆玻璃所制,后广东人仿其式以水晶制成。”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又曰:“眼镜前朝只有单照,以手持之而用。”

  眼镜在明清时代被视为奇珍异宝,稀罕之物,“可令昏者视之明,小者视之大,远者视??!鼻迦罟锷?恫栌嗫突啊诽讣埃骸翱滴豕镂次逶拢?咸卮蜕僮诓?锕?腊渌?а劬担?萆浇?乃喙?蔽???俊⑹讨蹦谕⒆啵骸?寄覆苣昀涎刍瑁?蚨鳌!?弦啻椭??笔币晕?馊佟!?br>
  眼镜随着西洋传教士和胡商传入中国,至乾隆以后,苏广工匠已能小批量生产,店铺云集,价格亦随之回落。并有聪慧工匠加以改进,发明了中国式镜架,从存世的实物可以观察,较早镜架用马粪纸制成形,如车辆内胎,外用黑漆涂刷,干后坚硬光洁,镜片夹在圆圈内,轻巧而避震,圈旁有两小孔,穿绳索挂于耳后,以后又用白铜牛角甚至玳瑁等良材制作镜架,同时又增加了眼镜脚,这就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眼镜的使用。

  清代中叶眼镜已较为普及,既然眼镜为人宝之,眼镜盒也应运而生。有木雕、皮覆、缎缝、铜刻、漆制、壳造,争奇斗艳、目不暇接,大多眼镜盒穿绳带、垂流苏佩于腰间,如同玉佩、荷包、烟袋招摇过市。拙藏有明清眼镜若干。其中有副白铜雕梁玳瑁水晶眼镜较为珍奇。玳瑁产于海南,是长寿吉祥之珍。常佩可趋吉纳福避邪消灾,《本草纲目》载:“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中医认为水晶有清心明目降压消炎之效。玳瑁配以水晶,珠联璧合,是名副其实的保健产品,更为稀奇的是白铜鼻梁皆为镂空雕刻,细梁上刻有四枚相连中空古钱,意为福在眼前。古时一无钻床、二无激光,雕刻如此细小铜件,功夫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眼镜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