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儒家的观点有什么不一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6:59:47

儒家思想的实践路径,简单地讲,就是主张和要求人们通过自我修养、自我觉悟、自我约束,按照他们所倡导的社会道德和政治轨道进行活动,从而使他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得以实现,它所强调和注重的是行为主体的自觉自律。这一路径在儒家思想中的公式化表述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理论支撑是“人性本善”和“天命论”。 而宗教是使人成道,成佛.中国文化能够历经五千余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的先进文化特性,在于其人性化、人情化倾向所具有的穿透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所具有的永恒的普世价值,它与近现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精神在根本上是融通和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近代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肯定被上帝和暴君否定了的人的价值,争回人的权利的同时,找到了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实践路径,其特点就是着眼于对行为主体的外在约束,特别是对社会管理系统和管理系统中最高管理人员即“天子”的约束,在制度上形成强大的外在强制性约束力量。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所推崇和追求的“仁政”在这样的实践路径下得到了较好的实现,“民贵君轻”成为现实。可以说,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家提出了“仁政”的理想,但没有真正找到“仁政”的现实之路,而近现代西方民主、人权、人道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在提出“仁政”理想的同时,找到了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儒学思想家虽然没有能够找到实现“仁政”理想的道路,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仁政”理想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不管从历史、现实还是从未来的角度看,儒学思想的核心价值,它所包含和倡导的“仁政”,对于人类社会来说都需要的,其价值是永恒的,只要将它置于科学和更加现实的基础之上,吸收世界文明的成果,把重视行为主体的自省自觉、自我约束与外在强制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其实践路径的缺陷,它必将绽放出新的光芒,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发挥巨大作用乃至惠及全人类。

儒家的宗教性
[引用 2005-12-25 21:15:50 ] 发表者: 独行客

说到宗教,映入一般人脑海中的不外乎“阿弥陀佛”、十字架或者穆斯林的祷告这样带有明显宗教崇拜色彩的意象,很少有人会把宗教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虽然早就有“孔教”、“儒教”之说,孔庙也遍布于神州各地且长年香火不断,拜者不绝,但是将孔夫子与莲花座上的释迦牟尼、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或者神坛上的真主安拉划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