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有效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3 21:30:29

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条件
近几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一是外汇占款;二是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的再贷款,即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两项合计占32.15%(1994-1998年)。而发达国家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依靠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因此,逐步减少对外汇和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基础货币投放,是实现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改革的必要条件。
发达国家的外汇和农副产品收购主要靠平准基金,我国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外汇,首先要改变结售汇制度,允许出口创汇者有一定的外汇留成,调动中央、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其次是规定央行每一年内允许收购外汇的货币发行,不够部分可以获得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的优先权;再是进行金融创新,发行储备债券,解决经济发展目标和外汇目标的矛盾。对于农业发展银行的再贷款,应继续坚持和粮、棉、油库存挂钩的原则,严格控制再贷款的增加。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不足的部分,应通过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并把金融债券纳入公开市场操作范围。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系统化改革
公开市场操作是最理想的微调性货币政策工具,但其有效运作需要相当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依托,至今只有美国运用最为经常和普遍。因此,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的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央银行贷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将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优先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和规范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实现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要体现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相互协调配合。(1)分工上要有所侧重。存款准备金与再贷款侧重于调节商业银行资金的中长期流动性,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用于调剂商业银行的短期头寸。(2)货币政策工具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中的配合。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侧重于总量上的调控;再贴现主要用于结构调节。(3)确定合理的利率结构。金融正常运行时,央行合理的利率结构应是: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抵押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利率;特殊时期,央行可向有危机的金融机构发放低息特别贷款。
中央银行再贷款政策的改革。(1)明确规定再贷款的资金用途。规定再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资金来源。(2)逐步取消再贷款分配的行政性质,使再贷款真正成为只对总量负责的间接调控手段。(3)为了保证央行资产质量,开办抵钾贷款业务。
系统引进再贴现业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