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虚无主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7/01 03:39:46
请解释得详细一些,最好有来源。谢谢!

敬老是怕自己老

老话往往一语中的,“养儿防老”就是一例。爱子是人的天性,准确地讲是动物的天性,这种天性说穿了也是一种利害关系,爱子是为了种族繁衍,种族繁衍是个体生命的变相延长,所以爱子的本质是求生,或者说是爱己。爱己是道德系统的一块基石,也正因为是基石,在计算时往往被忽略。对一个残杀生子的人,我们往往不用好坏来评价,我们会说他“没人性”,也就是把他非人化,把他从道德系统中排除出去。为什么要排除他?因为他不承认你的基石,你没有办法和他计算利害关系。好了,如果你承认这块基石,就可以开始计算了。所有的道德准则都是经验公式,“养儿防老”就是一个经验公式,经验公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果老子养儿子儿子不养老子,这就是负误差,如果老子不养儿子儿子却养老子,这就是正误差。人人都喜欢正误差,讨厌负误差,为了达到正误差,就发明了道德系统,把事物分为“好”和“坏”,进行道德规劝。在“养儿防老”一例中,“好”就是“孝”,“坏”就是“不孝”。其实说白了“好”就是正误差,“坏”就是负误差。

结论:道德系统包括三部分:最下面的一部分提供了一系列基石,把不承认基石的人非人化,以维护系统的一致性;中间的一部分在基石上提供了一系列经验公式及计算方法,以摆明利害关系;最上面的一部分根据经验公式和计算方法对事物划分好坏、进行规劝,以得到经验公式的正误差、避免负误差。

好人也会挨雷劈

如果道德这套利害关系系统运行良好,人们自然就会试图将其成功经验扩大化,期望更多的主体能够参与到计算过程中来。“天打雷劈”这句老话显然有意把老天爷也计算进来。不过用三层理论来分析的话,只能得到悲观的结论。从底层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老天和我们就道德的基石达成共识,天本来就是非人化的,正所谓“天地不仁,待万物如刍狗。”从顶层看,对天进行好坏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天不太可能听人的规劝。脚底不稳,头顶漏风,中间的计算误差想不离谱也难。

枪是用来杀人的

在道德的三层结构中,下面两层都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在那里没有办法进行体面而堂皇的说教。如果套用张爱玲的话,“道德是一件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那么道德结构的下两层就是一群虱子,顶层就是一件袍子,一件由“好”和“坏”作经纬精心编织而成的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