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明威写作特点的评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13:30:15

我在青年时期阅读海明威作品,常常惊叹他的文笔的简洁明快,毫无中文写作的拖泥带水、虚饰渲染倾向。当时我所读的还是译文,后来读了英文原作,更为叹服。海明威的自然、随意、易读的作风成为二十年代写作(特别是新闻写作)的榜样∶一个作家在动笔开始时,不必一心一意瞄准於所谓「文艺写作」;装摸作样、形容词助动词堆砌连篇的华丽散文不一定是一部杰作。海明威风格一时成为大学文学课程与写作课教导的时尚。五十、六十年代是他的著作在读书界与学术界最吃香的时期。
今日我们在纪念海明威百年诞辰之时回顾他的一生全部著作,仍把他青年旺盛时期的作品视为达到艺术顶峰的杰作。一九二六年的「太阳照常升起」,一九二九年的「永别了,武器」,一九四○年的「丧钟为谁而鸣」都已成为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他於一九五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没有理由。

不过他的后期生活并不是十分如意的。自从第二次大战开始直到他於一九六一年自尽的二十年中,他不能专心写作,往往有困难完成整部作品。这样心情的起因是第二次大战。这位曾在第一次大战战地服务、自命男子汉大丈夫的作家,当时移居古巴,不能参与战争行动,但仍具有英雄式的罗曼蒂克的观念。抑郁情绪令他养成酗酒习惯。一九五○年的「过河入林」乃是他首次未获评论家赞扬的平庸之作,到了一九五二年「老人与海」恢复了他的名誉,终而於一九五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他的抑郁情绪未减,专家揣测他於一九六一年吞枪自尽的原因有二∶创作能力的削逝与性能力的衰落。他好像自知后期作品未能达到当年的盛期标准,不让书局出版,把原稿锁在保险箱中。果然,几部在他死后出版的遗作如「一个可移动的筵席」,「危险的夏季」,「溪流岛屿」,「伊甸园」等都没能获得佳评。海明威吃香时期已过,他的作风受青年新作家仿效,而他自己的那些遗作也已相似那些仿效品。 为了纪念他的百年诞辰,他的儿子派屈立克在出版商同意之下,把他的遗稿「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EHT)整理一下,刚於最近出版。「曙光示真」的副题是「一部虚构的回忆录」,海明威的原意显然是借他在非洲狩猎的生活经历加上一些虚构想像,成为一部似真非真的小说。叙事者是一位精於枪法的、无畏的打猎手,与一土人部落少女发生了关系。(海明威妻子玛丽否认那是实事)。可是海明威本人究竟有没有与黑女发生过性关系,已成为「美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