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川特产“苏村番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2:39:50
请给我复制(原创)一份关于“苏村番薯”的文章,谢谢!
原创佳作,加分奖励。

这应该就是原创啊 网上就这一篇啦

吴川苏村番薯
2006年10月27日10时53分 来源:碧海银沙

来源/银沙BBS 编辑/Ann

吴川市长岐镇苏村,有一种过去曾被认为只是充饥的贱品,现在成美味佳肴,这就是番薯。为什么苏村番薯能使人魂牵梦萦呢?

起始与发展

离吴川市区东北面约6公里,有一条自然村——苏村。村东北面有小东江流过,其支流三叉江也在村中环绕。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在东江相倚的亚九坡、罗了塘坡、白水塘坡、瓮中坡、车塘坡等5个相连的,面积达8千多亩的低“坡”,河水涨时水汪汪一片,水退时变成一片低地。村民觉得这片肥土“丢荒”十分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全村大小老幼倾巢而出担泥造坝,担出了一条长6公里的大堤,使这5个“坡”变成了“人造田”。

由于“人造田”长期受小东江浸没,因而沉积着一层很厚的泥,没有砂子。令人称奇的是白水塘坡里的泥土晒干后,遇到水就像沙子一样完全散开。据化验,“人造田”里的土质钾含量达43%以上,是番薯生长的必需元素。奇特的栽培方式。

苏村人在“人造田”上种番薯是从1978年初开始的,当时在“人造田”地势较高的地方种四、五十亩,获得成功。

1982年,种植280亩,到1995年突破1300亩。今年达2800亩。

不论种植面积多少,也不论在生产队时期还是分田到户阶段,该村种植番薯都是统一行动,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在“人造田”上劳作。20多年来,栽培技术经历了精耕细作,粗耕粗种,嫁接杂交三个时期。

精耕反而不好

苏村人造出了“人造田”后,最初种植的是稻禾,只是到了1978年初才试种番薯。当年番薯不仅能生长,还特别香甜好吃。那时种植番薯共有6个品种,被村民公认最好吃的是细尾笑品种,以致后来全部都是种这一品种。

这一时期采用传统的耕作技术:在耕作前,让土地干燥,用牛把地犁翻,再用牛耙碎,或用锄头砸碎泥片,然后做成一垄一垄的,最后才在垄上种上番薯田。需用水时,统一时间一起用车拉水(若不统一用水,水可能渗到其他地里,影响他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