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老走了,有人说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问题有点长,在补充说明里。请不吝赐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0 04:45:30
谁能填补巴老留下的空白?什么样的人能够填补这样的空白,在什么时间?你认为我国文坛的现状是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会有巨匠的出现吗?哪个地理区域的作家最有潜力成为这样的巨匠?成为巨匠需要主观和客观条件吗?如果需要,那是什么样的条件?网络真的是个好东西,知音可以通过问题来发掘。

巴金先生最有价值的,不是他创作的作品,而是一份知识分子的良心。

他所关心的,并不是一己之成败荣辱,而是我们这个国家、国家中的人民、人民的思想和社会正义;为此他也敢于承认,文革时自己说过违心的话,办过违心的事,也因此损害了一些好人,也多次提出建立文革纪念馆,认真反思文革悲剧。

然而,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良心需要巨大的牺牲来支持,需要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来实现,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巨大勇气来贯彻,当然,最需要的,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所以,巴金先生的一生,反映出我国从尊重知识分子到蔑视知识分子,然后又逐渐尊重的变化过程。在巴金先生成名的二三十年代,同样涌现出大批的巨匠,在新文化运动中激情澎湃指点江山,号召大家追求新文化新生活,向两千年的封建文化彻底决裂。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些?不但是他们确实优秀,更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很尊重知识分子。

后来的蔑视大家也都知道,那可真是从九天直降九地,现在又重新提出尊重知识分子,也不过短短二十多年,其中还经常反复,社会的主流还是追求经济,现在的企业家远比知识分子更受社会追捧。

现在的知识分子,也自然受自身教育的原因,越来越没有民族使命感,没有忧患意识,甚至除了自己没别的可以容纳在心里。自然大家也不愿意为了什么理想而甘愿贫穷。这当然反映出我国是进步了,没有那么多近在眼前的外国侵略,也没有什么大的敌人,象封建主义那样的敌人,值得去战斗,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社会文化呈现发散性。

建国后文革一代的伤痕文学勉强算是一种战斗的记录,乡土小说也热闹过几年,向城乡差异来挑战,终究赶不上当年新文化运动浪潮之万一。至于现在不断跳出来的写文字的,他们要表达的那叫个性,也不知道向什么做斗争,或者是挑战虚无,或者是虚无下的呻吟,或者干脆为了呻吟而呻吟。

所以,目前思想的离散、社会思潮的杂乱,安定团结和谐社会的局面,以及教育的完蛋,使我们只能怀念,也只剩下了怀念。能够有点动静的,还是那一套,或者保守主义的复古倡议,比如儒学家孔学家道学家们、或者鸳鸯蝴蝶们追求的浪漫与爱情,这些东西都是历史的再现。

可以期冀的确实不多,一个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一个是对走向世界的探索。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