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疝,对脐疝了解的请进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3:19:09
我的儿子已经两个月了,可肚脐还是一直凸起1厘米多,特别是哭闹时,更是凸起的吓人,怎么办?
肚脐发红,用典伏消炎了,现在肚脐里面呈暗红色,不知道是不是让儿子游泳引起的?

脐疝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女孩多发于男孩。在出生后不久即可见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小的像樱桃,大的像核桃,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消失。坐着、立着、咳嗽、哭闹时小肿块又会鼓起来,有时可鼓得大而紧张。若用手轻轻一压就能压回去,同时还可听到“咕嘟”一声响,感到有一股气从小肿块里挤回肚子里去了,这就是脐疝。
  有时孩子哭闹不安,解天衣服看到脐疝突出来了,家长就以为是脐疝引起的哭闹。其实患脐疝的孩子一般并无痛苦,个别可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很少有孩子因为肿块过度膨胀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发生脐疝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时期腹肌相对地没有肠道肌肉发育得好,所以孩子的肚子老是鼓鼓的。尤其由于脐这的腹直肌还没有能相互合扰,脐只由一层薄弱的瘢痕性皮肤覆盖,当腹部压力增高时,腹腔内的肠子就从脐内项出形成脐疝。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逐渐发达,一般在1-2岁,迟者在3-4岁,疝孔可渐趋缩小到闭合。
  新生儿期的脐疝不必处理,但与脐部接触的内衣要柔软。有时地区用钱币来压迫来治疗脐疝,这是毫无价值的,反而有可能损害脐部的皮肤。用胶布粘贴牵拉会引起皮肤水泡或破损,也是不可了的。一般可待脐而自愈,很少有小儿在2岁后脐疝还是很大的。无希望自愈的需手术治疗,手术简单,效果很好。

新生儿脐疝如何处理?

“肚脐眼”突出,医学上称为“脐疝”,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缺陷。婴儿出生后,脐部是一个先天性薄弱点,凡是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都能使脐疝外突,例如咳嗽、打喷嚏、哭闹等。小儿安静或平卧时,突出的肠子返回腹腔,肿块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肌发育,疝孔逐渐缩小,最后闭合,脐疝消失。一般在1~2岁以上,小脐疝(直径在2厘米以下者),可请小儿外科采用保守疗法,用胶布粘贴,每1~2周更换一次。此法的缺点是胶布容易刺激皮肤,应仔细观察贴胶布处有无皮炎,绝不可在家自行乱贴。若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脐疝孔较大,则应去医院手术治疗,其效果甚好。

脐疝病儿一般并无痛苦,并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仅极少数发生肠子嵌顿。个别小儿可能因局部膨胀而有不适感觉。有些家长为了不使其脐疝膨出,使小儿尽量少哭或不哭,对小儿百依百顺,日久后会造成心理发育障碍,必须注意这一点。

新生儿脐疝时如何减少肠管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