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在宋代究竟是起到了推动历史还是导致宋朝越来越积弱的反作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5 22:21:30
众所周知,程朱理学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过宋代却又是整个中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分水岭,作为提出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的学说对宋代偃武修文、对内残酷镇压起义对外拱手称臣的局面提供了哪些理论依据?
诚望各位方家有以教我,谢谢!

肯定是起反作用嘛!中国从宋代开始彻底的衰下去,这和宋理学有不可推卸的关系

反作用。

朱熹理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在对历史过程的认识、解惑上的影响。
朱熹认为,自然界和社会运动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何也?气有淳漓,自然之理……气亦盛衰故也。” (《程氏遗书》卷十五)他以“理”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理”思维的特征之一,是通天通地、贯古贯今。他用“理气”说,贯通天人古今,以天理流行的情况作为划分历史的依据。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两个阶段,即三代和三代以后。他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他认为对历史起兴衰作用的是天理。“理”是封建纲常名分,是以许多理学家、史学家也从这样角度谈历史的兴衰,以“理”总结兴亡得失。司光马认为维持纲常名分的等级制度,是使“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的根本办法。欧阳修也以“道”与“理”来谈历史的盛衰。他认为“道”高于万事万物,通过“理”支配世界上的万物。认为支配社会兴衰治乱的是“人理”,即封建的纲常伦理。他说:“礼义,冶人之大法;廉耻,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听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杂传》)认为维持纲常伦理道德,为一个社会兴盛的关键。他以“理”的观点来概括纲常伦理,认为社会的兴衰治乱为“理”所支配。
2.是在对吏书编纂思想上的影响。
①史法、吏例上的影响:
朱熹不满意《资治通鉴》,认为司马光写史不以天理之正的思想编纂史书,因而引发出他对史法、史例等问题的议论。他评《通鉴》,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而不正其名;汉丞相亮出师讨贼,反书“入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又凡事之首尾详略,一用平文书写,虽有目录,亦难寻检。” (《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二,《帖黄》)在朱熹看来,《资治通鉴》有两大缺陷,一是不合于纲常、名分的史法,二是编排上眉目不清,难以检寻。他认为离开“义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种“邪说”。《资冶通鉴纲目》是朱熹与其门人共同完成的。他们从天理说立吏例,其中的主导思想是明正统、《语类》山有一段记载:“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其动机是力图把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