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给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的内容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7:50:44

莱布尼茨(1646~1716)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中,不仅使用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并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些是“中国哲学”的著作。

中国有哲学吗———西方学者的“中国哲学”观研究
法国学者德里达的一句“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再次引起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有无哲学或“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一问题的真实涵义在于: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某种独立于欧洲传统之外的“哲学”?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来历不明的怪物。也就是说,西方学者始终不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着某种独立于欧洲传统之外的“中国哲学”,中国只有思想而没有哲学。事情果真如此?德里达的一句“妄言”,是否就代表了西方学者的普遍看法?
我们从何兆武、柳卸林主编的《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朱谦之的《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法国学者维吉尔·毕诺的《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等著作所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在“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上,以其文化观、哲学观的不同,对中西文化认识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认识(深度和广度等)的差异,历来有不同看法,聚讼不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国有哲学论”和“中国无哲学论”两种意见,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有论、无论。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应该是先有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说法,并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然后才有对“中国哲学”的质疑、否定;事实上,正因为在有一些西方学者一直使用“中国哲学”的概念并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研究和阐释中国哲学,所以才有“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的现象发生。所谓“中国没有哲学”论,远不是西方学者的普遍看法。
1.“中国哲学”的发明。关于“哲学”一词的引入并在中国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情形,不少学者已作了详细的描述。如说哲学一词是个舶来品,最初是日本学者西周在1837年用来翻译西语“Philosophy”而使用的。稍后,中国学者便把这个译名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方面,以指称中国古代研究“形而上”的学问;再后来有了“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中国哲学”的学科也逐渐建立起来,等等。根据这样的描述,似乎是先有了西方“哲学”观念的引进,然后人们以之为思维范式和框架来处理中国传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