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夹口三首 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07:50:29
赏析,古诗今译都有最好
我需要的是相关资料,原作我有.谢谢.

江宁夹口二首
宋·王安石
锺山咫尺被云埋,何况南楼与北斋。
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

江宁夹口二首
宋·王安石
日西江口落征帆,却望城楼泪满衫。
从此梦归无别路,破头山北北山南。

江宁夹口三首
宋·王安石
茅屋沧洲一酒旗,午烟孤起隔林炊。
江清日暖芦花转,只似春风柳絮时。

江宁夹口三首
宋·王安石
月堕浮云水卷空,沧洲夜溯五更风。
北山草木何由见,梦尽青灯展转中。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王安石集中以《江宁夹口》为题的七绝有两组,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二组中的第三首。夹,在左右曰夹。夹口应在沿江口左右一带。诗人南来北往,途经此处,在纵览风光的同时,心头不由泛起千丝愁绪,形于笔端。
根据同一组诗中所写,王安石此次途经,时间是在秋季,船自中午行到晚上,在江口停泊。落帆之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舱里一灯荧荧,窗外夜色茫茫。这里的江面特别宽阔,波光浩渺,月轮孤悬。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一切都披上了一层轻纱,罩着淡淡的哀愁。江上景物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在诗人的意念之中,此时此刻,最突出的感受应该是一个“静”字,虽然诗里没有明白写出。尽管岸边芦花瑟瑟,江上浪涛澎湃,但这一切都不在诗人的注意之中。因此,给读者的感受仍然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关门的咿哑声打破了江边的寂静,诗人的目光又转向岸上。王安石多次来往此地,当然知道附近有家小店,只是在朦胧月色中,周围景物显得有些异样和陌生,才迟迟没有辨认出来。而“无灯”又说明了小店主人的孤贫。这一句的描写,已由静态转为动态。
首句境界空旷、岑寂,次句描写细致入微。两句都是写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联想还没有明白表达出来,可能这时候连他自己也还不太清楚。接下来第三句仍然写景,只是在景物的内涵意义上已大为延伸,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一次诗人的目光投向了一棵枫树,一棵倾斜的、半枯的枫树。可能过去他看到过此树绿叶婆娑、生机蓬勃的形象,而今天因为江水冲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