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8 17:36:26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整个海岸的平面格局。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和沉降带,海岸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则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在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的基础上,或发育了珊瑚礁,或丛生红树林,形成了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海岸类型——生物海岸。

平原海岸可分为三角洲与三角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及砂质或砾质平原海岸等3类。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湾)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冰后期最大海侵后,由于流域来沙在河口不断加积而成的。这类海岸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河口较为典型,其他如滦河、韩江及台湾的浊水溪等河口也都有发育。位于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则是三角湾的典型。

黄河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口门附近堆积,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尾闾河段延长,河床纵比降减小,径流宣泄不畅,洪水时易于发生分汊或改道。由于尾闾多次摆动,形成扇形复合三角洲。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在冰后期海侵时均为溺谷式海湾,导致发育过程殊异。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4.86亿吨泥沙向河口输送,水丰沙多,河口沙岛发育,河口边滩不断淤涨。在涨落潮轴线摆荡过程中,有些老沙岛向北岸并靠,新沙岛又不断出现,河口河槽因此而束狭,河道成形,河槽加深,河口逐渐下移。在岸线向海推进过程中,不仅建造了辽阔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内陆架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下三角洲(见长江 三角洲)。钱塘江水丰沙少,年径流量比黄河略低,年内输沙量只有668万吨,不到黄河的1/200,远远不足以建造三角洲,因而杭州湾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漏斗状形态。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多岛式三角洲,珠江流域来沙不多,年输沙量不足1亿吨,但是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停积,故2000年来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然而三角洲外缘并未突出溺谷湾口,口外仍呈三角湾状。

淤泥质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沿岸及濒临黄海的苏北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