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民比例,除战国时的秦国外,可以的话最好各朝各代的具体数字也列出,嗯,列出有奖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30 08:58:29
可以的话最好各朝各代的具体数字也列出,嗯,具体列出的多的话吾有奖励哦~
= |||额……吾不要看制度,只要知道各个朝代的兵民比例……
= 3=给的多让吾满意吾给95分……本来是100,不过没想到居然有限制提高……

在中国古代史史上,主要出现过以下四种兵民合一的政治军事制度:

府兵制

府兵制源于西魏,隋朝文帝沿用并改革、唐朝太宗时又对其作了调整,使其更加健全、完备、成熟,唐开元年间崩溃。

1.西魏:初创

西魏时,丞相字文泰根据拓跋鲜卑的早期部落兵制,创立了府兵制。府兵制以开府为基层组织,故称为府兵。府兵编入军籍,兵士自备武器,平时参加生产,免除租调力役,战时应征打仗。府兵训练严格,战斗力较强。后来,府兵制打破胡汉分治界线,不断扩大招募对象,吸纳了很多汉人。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增强了西魏的军事力量,也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隋朝:沿用并改革

隋朝初年沿袭北周的府兵制——府兵的役龄是18~60岁,

由各级军官率领,且另立军籍,不属州县管理。其家属随营居住,是军户。开皇三年(583),将开始服役的年龄改为21岁。役龄内的府兵,轮番服现役。未服现役的府兵,由管理军户的人管辖,平时定期集中训练,有事则应召出征。开皇十年(590),隋文帝继续改革府兵制,核心措施是把军户编入民户,改归州县管理,府兵可按均田制授田。府兵不服役时,归军府所在地的州县管理。因此,改革的实质是将“兵农分离”变为“兵农合一”。而且,这种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从均田农民中征发,服役时的衣粮装备由个人负责,但租调全免。

3.唐太宗:调整、健全。

唐朝建立之初,府兵制即已恢复。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使府兵制更加完备。其主要措施有:一、增加军府数量,并将40%左右的军府和兵力设置在关中地区,“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形成外轻内重的局面,从而有利于控制地方性事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继续改革,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直隶皇帝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改称折冲府府兵的任务是宿卫、镇戍和征战。至此,府兵制基本定型、成熟。二、兵将分离。府兵服役后不脱离本乡、本土,户籍仍归州县,挂籍军府,田地也仍旧杂于农户之中,只有在番上(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校阅时,才集中于折冲府或番上的场所,过军队的生活。府兵的调遣、征发权掌握在皇帝手中。遇有战事,由皇帝